大力推進“新基建”正在成為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城市貢獻了國內經濟的絕大部分(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已達60%,百強市GDP占全國GDP比重超過70%。而作為城市的基本單元,“園區”是最重要的人口和產業聚集區。
園區經濟已成為國內經濟的主要承載平臺和增長動力。園區在形態和服務上的不斷演進和發展,導致園區管理幅度越來越大、管理對象越來越多、承載的業務也越來越復雜,園區有限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生產生活需求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
比如,面向垂直行業企業在園區的B2B業務,業務類型豐富、定制化需求高,上層應用的功能實現依賴于基礎ICT能力的強力支撐,新興智慧園區不斷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園區相關利益方對智慧園區的訴求也日益多樣化,對于管理方式、運營模式、服務體驗等要求也越來越高。
據統計,我國現有的國家級園區規模超過500家,省級園區超過1000家,僅各類產業園區就有約2.5萬個,對國家經濟貢獻達到35%以上。在國家大力扶持下,園區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器。
智慧化是園區產業升級和發展的核能加速引擎,是產城融合的最佳實現手段,是生態立園并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智慧園區的一步步建設,正逐漸形成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礎與底座。
一、中國智慧園區市場規模及行業現狀
智慧園區是在園區全面信息化基礎之上實現園區的智能化管理和運營,是信息化不斷縱深發展的綜合性表現。據賽迪顧問測算,2020年我國智慧園區市場規模將達到2417億元,同比增長6.5%,受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園區智慧化建設投資有所波動,近兩年智慧園區市場增幅略有收窄。
預計未來3-5年內,園區原有傳統基礎設施與園區高質量發展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將顯現,隨著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加速和園區信息化發展趨向成熟,智慧園區建設需求將持續增大,市場規模恢復較高增長態勢,到2022年將超過3000億元,未來發展空間廣闊。
當前,我國智慧園區整體處于發展初期,各地方智慧園區建設多點開花,區域間發展各具特色目前,已經形成了“東部沿海集聚、長江中部聯動、西部特色發展”的空間格局,隨著各地政策與試點工作的不斷推進,智慧園區頭部玩家企業也逐步凸顯。
在國家宏觀政策引導,疊加園區發展趨勢的雙重因素影響下,未來我國園區智慧化建設需求會繼續高速增長。
二、智慧園區四大功能
智慧園區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現形態,其體系結構與發展模式是智慧城市在一個小區域范圍內的縮影。
當前智慧園區具有四大功能:
構建園區綠色和諧產業
以物聯網、云平臺、全面的IT建設為基礎,進行園區資源集約化管理,打造綠色園區。園區依據軟件系統數據運算分析,制定公共設備季節性和晝夜運行模式,提高各環節運行質量,延長設備使用壽命,實現科學調度的目的。
打造平安園區
通過對園區各運行節點的傳感、采集、收發,將各個設備設施運行效率和異常情況自動傳輸到后臺,智能分析、主動防御的先進技術的開發將對園區分層布防、重點突出的部署戰略;消防、安全聯動緊急情況快速響應,提高園區資產運行質量,實現智能化的故障報警和運行效能監測,提高處理故障的反應速度。
辦公信息便捷化
通過產業園區云平臺的桌面云、云呼叫中心、統一通訊提供園區的商戶和企業提供云服務和可拎包入住的辦公環境,實現隨時隨地輕松辦公。
園區信息互動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完善,園區實現企業信息化應用,有效提供了園區物業的智能化管理、高效運作、全方位服務;構建園區一卡通、智能停車管理等系統打造輕松、便捷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園區實現資源的交流平臺、信息發布系統的互通互享。
三、智慧園區發展方向
信息基礎設施與電子政務依然是新建智慧園區建設的重點。智慧園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沿著“寬帶、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不斷夯實寬帶網絡建設;加快建設面向家庭用戶的社會信息服務網絡,建立惠及人人的電子政務平臺和公共服務體系。
智慧園區的目光將逐步從信息化基礎建設轉向智慧建設與智慧產業的互動發展。
一方面,智慧園區將會朝向創新化、生態化發展,融入高效、低碳管理理念,將新的技術和手段應用在園區創新管理。
另一方面,智慧園區建設將與園區產業規劃協調統一,更多引入新興智慧產業,逐步形成“智慧制造”到“智慧服務”全鏈條的園區產業格局。
智慧園區管理與城市化管理進一步融合。產業園區透過核心和關聯產業的聚集、人才和知識聚集,達到規模效應,以促進生產力提升。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縮影,智慧園區的建設體系將高度融合到智慧城市的體系中,提升城市智慧綜合感,以進一步提升園區乃至城市的區域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