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就大國重器 登頂電力“珠峰”——記國家電網工程技術與裝備專家劉澤洪的“特高壓強國夢”
里程碑
——從“望塵莫及”走到與西方強國的“同臺競技”,再到最終實現“彎道超車”,在這巨大的飛躍背后,劉澤洪不僅僅是見證者,更是全程參與其中的奮斗者、開拓者和領路人。
2005年前后,在時任國家電網公司特高壓部副主任劉澤洪面前,橫亙著一座大山。“山勢陡峭,山路崎嶇,形勢逼人”——這座大山,便是±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
長久以來,我國資源與電力負荷分布極不均衡,80%以上的能源資源分布在西部、北部,而70%以上的電力消費卻集中在中部、東部。尤其近20年來,生活與企業用電量的大幅增長,給電力系統帶來了嚴峻的考驗。當時的±500kV輸電系統面臨著輸送距離短、輸送容量小、送電損耗大等能力不足。發展更大容量、更遠距離、更高效率的輸電技術,成為擺在中國電力人面前,解決電力跨區域輸送迫在眉睫的難題。
“與±500kV超高壓直流輸電相比,±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的輸送容量是原來的2~3倍,輸送距離提高2~2.5倍,單位走廊輸送容量提高40%,單位輸送距離損耗降低45%,單位容量造價降低28%。”通過研究分析得出的一系列數據讓劉澤洪篤定,與高壓、超高壓輸電方式相比,特高壓的優勢明顯,“這是解決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逆向分布問題、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和電力跨區域大范圍輸送的核心技術,也是賦能邊遠地區可再生能源開發,保證能源供應安全、經濟和環保的戰略性技術。”
然而,作為業內共識,從高壓到超高壓,再到特高壓,輸電電壓每提高一個等級,都面臨著巨大的技術挑戰。尤其是作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特高壓輸電技術,甚至被視為電力世界的“珠穆朗瑪峰”。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日本、蘇聯、意大利等發達國家就相繼進行過特高壓輸電技術的研究和開發,試圖登上這座電力最高峰,卻由于技術挑戰、運營效益等諸多難題,他們最終選擇降壓或者停止運營,相關研發工作均以失敗告終。
山,就在那里;國家的需求,就在那里。劉澤洪面對這一艱難的挑戰,內心沒有半點退縮,他選擇勇往直前。然而,在他向既定目標攀登的路上,也并非只有鼓勵和支持,迎接他的還有困難、壓力甚至是非議。在當時,我國最高電壓等級為±500kV,且一些關鍵技術還需要從國外引進。在這種背景下,劉澤洪等人的±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想法乍一提出,質疑的聲音便不絕于耳——除了國內外沒有任何可借鑒經驗外,特高電壓、特大電流下的絕緣、散熱和受力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制、系統控制等都是尚未攻克的難題。
“絕不能因為技術難度大、此前沒有相關經驗就放棄。”滿胸熱忱的劉澤洪最聽不得“這個事美國人干過嗎?美國人都干不成你怎么能干成?”這種“理直氣壯”的質疑。此前幾十年,中國電力行業已經習慣了跟在歐美發達國家后面走,有些人就有了思維定式,認為外國人搞不成的中國人也搞不成。劉澤洪偏偏不信這個邪:“原子彈我們連圖紙都沒有,最終還不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升起了‘蘑菇云’?尖端的航天技術,之前也被西方封鎖得那么嚴重,咱們不也把自己的航天員送上天了嘛!”劉澤洪經常為自己和團隊成員們鼓勁,堅信這種困境反而能激發出中國人的斗志和創造力。
劉澤洪(左一)在許繼集團實驗室指導工作
為此,劉澤洪聯絡國內數十名專家,通過160多家單位聯合攻關,從理論和實驗上去證實±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的可行性,并負責牽頭起草出國內第一份特高壓建設的總體路線圖。他與團隊沒白天沒黑夜地工作,吃住都在單位,時間幾乎全部用在研究上。最終,他們研究出了40個與特高壓相關的重大課題,并全面進行了論證和分析。
那幾年,劉澤洪為特高壓輸電不辭辛勞地奔走呼號,終于取得了成效。2005年,國務院正式將特高壓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2006年,特高壓成套設備研制列入《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2008年12月,向家壩—上海±800kV直流輸電工程(簡稱“向上直流”)開工建設。
“向上直流”輸送容量是640萬千瓦,送電距離近2000千米,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直流輸電工程,已經完全突破了當時全球電力技術的極限,代表著當時世界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的最高水平。
這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劃時代工程!但也正由于前無古人,沒有成熟的經驗和技術可以借鑒,也沒有現成的工具可以使用,甚至連現場作業的行業標準規范也沒有,劉澤洪的相關研究開展起來困難重重。一方面,研發時間緊迫;另一方面沒有任何現成的參數可供參考,每個參數的形成都需要多次反復協調論證,標準也需要重新考慮和制定。
“中國的輸電技術要想打一場翻身仗,想在特高壓的道路上實現彎道超車,除了自主創新之外,沒有別的路徑可走!”劉澤洪頭腦很清醒,“我們的創新是要敢于集成創新,敢于跳出書本去創新,敢于從實踐中創新。”
作為±800kV輸電技術研發核心成員和“向上直流”的工程負責人,為了盡快登上這座“電力珠峰”,劉澤洪組織起幾十家科研機構和高校、200多家設備制造企業、500多家建設單位、幾十萬人參與特高壓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設備研制、系統設計、試驗驗證、工程建設和調試運行等工作,先后攻克了310項關鍵技術,終于解決了之前被認定難以逾越的過電壓與絕緣配合、電磁環境控制、特高電壓特大電流直流設備研發、特高壓交直流混合大電網安全控制等世界級難題。
苦盡甘來,2010年7月8日,途經8個省市,4次跨越長江的向家壩—上海±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示范工程正式投入運行,作為我國能源領域取得的世界級創新成果,標志著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實現了直流輸電電壓和電流的雙提升、輸電容量和送電距離的雙突破,被國際大電網會議組織稱為“世界電力工業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劉澤洪用實際行動打碎了歐美不可超越的神話。
飯碗端在自己手里
——劉澤洪明白,大國重器,核心技術是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能源的飯碗如果不端在自己手里,日子永遠過得不會踏實。
在特高壓之前的輸電領域,我國一直跟在西方國家的后面遠遠地追隨,從低電壓輸送到高電壓輸送,甚至一度比西方發達國家落后了40年。長久以來,我國備受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甚至還要遭遇外國專家的白眼和嘲諷。
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內±500kV直流的大部分設備都是國外的,不僅變壓器、開關到各種斷路器、避雷器需要依賴引進,就連直流線路和接地極也需要依賴國外技術,以至于外國人嘴里有一種說法,中國電力設備上的每一顆釘子,甚至換流站中的馬桶,都是“外國的”。
缺乏關鍵核心技術之痛,深深烙在劉澤洪的心里,但他堅信只要保持定力,持之以恒攻堅克難,就一定能夠把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一定能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可靠的能源保障。自此在與國外公司合作的每項工程中,他都時刻注意學習總結,自我加壓、精益求精,在技術、管理、標準等各方面尋求從引進跟隨向自主創新的全面突破,不僅要加快工程全套裝備國產化,還要比進口產品性能更優,逐步實現換流變壓器、套管、開關等關鍵設備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跨越。
“西北—華中”聯網靈寶直流背靠背工程是我國發展直流輸電技術的第一個“國產化試驗田”。劉澤洪作為技術負責人,在攻關過程中,不僅要從技術和工程本身創新和突破,還擔負著設備國產化這樣一個非常重大的責任。為此,他沒少花費心思,在他的帶領下,靈寶直流背靠背工程在我國電力建設中開創了五個第一:第一次自主進行工程咨詢、系統研究和成套設計;第一次獨立進行直流輸電工程設計;第一次獨立設計開發高壓直流控制保護系統;第一次自主設計制造直流關鍵設備;第一次自主組織現場施工、監理、系統調試和運維。
作為我國直流輸電設備國產化依托、驗證和示范工程,靈寶直流背靠背工程被譽為國產化直流輸電設備的“博物館”,使我國成為繼德國、瑞典之后,世界上第三個具備高壓直流工程全自主建設能力的國家。“從此以后,在這一塊技術和工程中,中國人就再沒有依靠過外國人。”劉澤洪自豪地表示。
劉澤洪明白,特高壓工程建設對提高中國電力裝備制造業制造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是一個艱難的挑戰,但同時更是巨大的機遇。在他的倡議和主持下,我們不再是簡單地去買外國的設備和技術,中國的特高壓直流工程建設從系統研究、成套設計、設備制造,到工程建設、調試投運、運行維護、故障診斷以及修復等全過程,一步一步逐漸實現國產化,打破了跨國公司總承包式的壟斷。同時,一批朝氣蓬勃的直流建設隊伍迅速成長起來,成為未來國家電網建設的寶貴財富。
當然,每一次的國產化過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電力系統運行最怕的就是出事,任何一個小錯都有可能釀成大錯,每個決策人身上都擔負著很大的壓力。”劉澤洪這樣解釋著他所從事行業的特性,而他恰恰是一個勇于擔當、敢于拍板的人。
2006年,根據當時工程的需要,劉澤洪要求國際供應商協助開發6英寸晶閘管。晶閘管是特高壓直流輸電的“心臟”,決定了特高壓直流的輸電能力。6英寸晶閘管,能將通流能力從5英寸晶閘管的3000安培,提高到6000安培以上。但是供應商想保持技術壟斷地位,推脫敷衍。劉澤洪向外國人拍了桌子:“你們這個態度,我寧肯這個主任不當了,去牽頭搞設計和研發,等我搞成了國產化,你們休想找我來合作!”
面對劉澤洪的“堅定氣場”和中國市場的巨大機遇,國外供應商最終還是妥協了,中外開始聯合進行研發。兩年后,全世界的第一片6英寸晶閘管就在中國生產出來了。
正如劉澤洪介紹的,特高壓輸電技術離不開那些核心設備,諸如換流閥、平波電抗器、直流濾波器、特高壓節能導線等,這些核心設備的國產化進程充滿了坎坷與艱辛。就拿±800kV換流變壓器來說,它是工程中技術難度最大、價值最高的核心設備,是用來改變電壓電流、傳輸電力的設備,不管是降壓升壓還是控制電力損耗,都是由這一設備控制,它被形象地稱為整個直流輸電系統的“軀體”。
“巨大的換流變壓器重達四五百噸,如何運輸安裝就是難題,更不要說后期的安全穩定運行,高效輸送電力了。”劉澤洪描述道,“你安裝的時候進了一粒沙子,這臺變壓器就廢了,條件就是這么苛刻。”作為國際電工裝備領域的制高點,換流變壓器設計制造長期被瑞典ABB和德國西門子壟斷,一直是我國重大電工裝備制造的“卡脖子”問題。
“變壓器的話,我們依著國外的設計圖紙照葫蘆畫瓢也能造出來,但是我們沒掌握核心技術,要出了問題,我們也不知道哪兒錯了,而且里面的關鍵材料都掌握在外國人手里。”劉澤洪深知,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只有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
為了解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劉澤洪組織布置了大量有針對性的研究課題,包括和清華大學、華北電力大學、西安交大、西安西電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通力合作,從基礎性研究到工程制造。目標就是造出一臺根據我們自己的使用條件,完全自主設計,不依靠外國人的換流變壓器。
這個過程的難度不言而喻。±800kV換流變壓器制造過程涉及1833道關鍵工序,涵蓋大噸位部件安裝、大尺寸線圈均勻干燥及多柱器身同步施壓等核心工藝,裝配精度要求毫米級,制造工藝難度大。在劉澤洪的帶領下,團隊歷經10年持續攻關,徹底打破了國外壟斷,發明出大噸位部件導向定位、大尺寸線圈全方位均勻干燥、多柱器身同步分級精準施壓等高精度工裝,保證了超過1800道紙構件人工裝配工序的毫米級精度,創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800kV換流變壓器全套制造工藝體系,使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800kV換流變壓器核心技術的國家,令我國整個輸變電裝備制造業的水平上了一個大的臺階。
亮劍
——作為一名中國人,首先要是堅定的愛國者,然后才是奮斗者、開拓者。
劉澤洪是一個追求完美和永遠領先一步的人,他把這種性格自然也帶入科研工作的日常當中。在他看來,大到一個國家、一支軍隊,小到一個科研團隊,都要有一種面對困難,敢做決斷、勇于攻堅的亮劍精神。
這種精神的形成源自于青年時期的磨礪。作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劉澤洪考入湖南大學電力系統及自動化專業時剛滿17歲,小小年紀便與電力結下不解之緣。“剛進大學的時候,我的學習基礎還很差,當時沒什么別的想法,就是如饑似渴地讀書。”和歷史上眾多的湖南同鄉一樣,劉澤洪骨子里有著一股湘人“吃得苦,霸得蠻”的堅韌不屈的性格。求學初期,除了日常上課之外,他還會給自己不斷加碼,從圖書館借來大量與專業相關的書籍和資料,利用業余時間廢寢忘食地研讀。付出的心血沒有白費,劉澤洪的成績節節上升,尤其是英語,“剛入學時我連26個字母都寫不全,結業時候的統考,我是上萬名學生里面的第一名”。
也正是由于出色的英語水平和專業能力,參加工作后的劉澤洪在1988年被選中派往加拿大深造一年,近距離地了解西方先進的直流輸電技術與體系。這一段經歷讓劉澤洪獲益匪淺。一方面,他全方位地感受到了中國同西方先進國家在技術領域上的差距;另一方面,這段經歷如同為他打開了一扇窗,讓他感知到了別樣的風景。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與積累,希望能迎頭趕上。
一年時間里,劉澤洪用優異的表現贏得了加拿大方面的高度贊賞,也贏得了國際同行對于中國科研工作者的尊重。加方開出了較國內高出近百倍的工資,甚至將移民表都送到了劉澤洪的桌子上,希望能夠讓他留下來。面對如此豐厚的條件待遇和美好的未來遠景,劉澤洪沒有忘記自己來到這里的初心。“我的妻兒老小在中國,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一切都在中國!”他沒有猶豫,毅然決然地返回了祖國。
在過去的40多年里,劉澤洪不止一次完成工作角色的轉換,從葛上直流時初出茅廬的生力軍,到天廣直流時的技術骨干,到靈寶工程時的技術負責人,到向上工程時主管直流的副主任,最后到準皖工程時的國家電網的副總經理,不管身處于什么角色,每一次向科研高地沖鋒陷陣之際,劉澤洪都是身先士卒、親力親為,深入到第一線,站在最關鍵的地方,做最艱難的決策,承受最大的壓力。
劉澤洪膽子大、敢拍板,甚至常常“不走尋常路”。但他的拍板從不是蠻干,他具備整個工程的思維方式,同時有系統的管理能力,另外還對設備本身的技術非常了解。你會發現,劉澤洪的每一個決定其實都是在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工程經驗基礎上,根據現實情況的綜合施策。
隨著年齡的增加,劉澤洪越發重視電力事業人才梯隊的完善和建設。歷經多年的科技研發和直流工程成套設計錘煉,他帶出了一支素質優良、精通專業并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技術團隊。電力報國的夢想讓老中青幾代人凝聚在一起,用技術創新推動著我國電力事業的發展,實踐著科技興國的使命。
“真正的戰士,只有聽到了前線的槍聲才能感到興奮。科研工作者也一樣,當你攻克了難關,完成了國家交給你的任務,那一刻內心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面對快速發展的工程需求和前所未有的困難,劉澤洪經常轉換視角激勵大家,“我們把這些工作承擔下來,在承擔風險的同時,其實也是給我們創造了一個自主創新大展身手的空間。”也正是在這一系列攻堅克難的過程中,他們不辱使命,成功刷新了多個國內國外的工程紀錄。
劉澤洪(前排左三)在江蘇指導地下管廊建設
劉澤洪(前排右二)指導特高壓換流設備運維
在特高壓輸電發展的道路上,總有各種各樣的困難、危險和絆腳石,但是它們阻止不了劉澤洪和團隊前進的堅定步伐,無論多難的問題,只要有他坐鎮,大家就像吃了一顆定心丸。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劉澤洪的性格就是這樣,一旦認準了目標,就會努力去拼,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成功!
“如果滿分是100分的話,得99分我都覺得是瑕疵,一定要做到最好才行!”在劉澤洪的人生詞典里,你讀不到“差不多”“湊合”“將就”這樣的字眼,正是這種認真和追求完美的態度讓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但也達到了很多人所沒有的高度與成就:
2012年和2018年,劉澤洪憑借“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成套設備及工程應用”和“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兩度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2017年,他由于“接入大電網的超大容量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研發領導力和開創性工作”榮獲高壓直流輸電領域最高榮譽——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電力與能源協會烏拉姆高壓直流輸電獎。這是中國專家首次獲得這一獎項;2022年,最新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劉澤洪榜上有名,實至名歸。
面對成果和榮譽,劉澤洪卻很淡然,他把感激更多地留給了這個偉大的時代:“是這個發展的大時代令我能把個人抱負與國家發展、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起來,給了我施展才華的用武之地。”
中國名片
——全球的特高壓輸變電技術標準都是由中文書寫的,因為在這個領域,中國標準就是世界標準。
劉澤洪深知,電力發展面前永遠沒有終點,只有追求漸進式最優的下一次起點。縱然取得了國際領先,他和團隊并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而是以工程應用和技術突破為目標,繼續大踏步地昂首前行。隨著我國能源開發重心不斷地西移北移,“西電東送”輸電距離延伸至3000千米以上,已超出了±800kV直流技術的最優輸送距離,國家亟待開發更遠距離、更大容量輸電技術。
和當年的境遇一樣,±11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系統的研究,當時在世界上還是首次,在國內外都是一片空白,劉澤洪毅然地又一次走在了登頂的前沿。他帶領團隊圍繞特高壓技術的發展持續創新,依托國家“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再度歷經十余年技術攻關,先后突破±1100kV直流輸電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提出±1100kV直流一二次系統構建方法,研制±1100kV系列關鍵設備,建成了世界首個±1100kV直流輸電工程——準東—皖南特高壓直流工程。工程起于新疆昌吉換流站,止于安徽宣城古泉換流站,橫跨6個省,輸送容量達1200萬千瓦,線路全長3324千米,是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特高壓輸電工程。工程不僅攻克了超長空氣間隙絕緣、過電壓深度控制、電磁環境控制、可靠控制與保護、主設備研制、超大型復雜絕緣結構機電協同設計等世界級難題,而且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研制電壓等級和容量之最的換流變壓器、換流閥等設備,自主成功研制世界首支1100kV直流穿墻套管,代表了國際上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最高水平。
如今,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成為國際上公認的中國領先世界的技術,是能源電力領域的重大創新。作為一項引領全球的技術,特高壓工程解決國內的電力輸送問題的同時,也陸續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落戶,使得電工裝備成為繼高鐵和核電之后的中國制造的又一張“金色名片”。
2014年和2015年,我國先后成功中標巴西美麗山水電±800kV特高壓直流送出一期和二期項目,實現特高壓直流技術和設備的雙輸出,依托我國“西電東送”的經驗,特高壓完美解決了巴西供需分布極不平衡的電力輸送問題。
作為主管國際業務的負責人,劉澤洪一直堅守的工作宗旨就是國際合作應當真正地實現雙方互利共贏。“如果只是符合我們的利益,不符合對方的利益,這樣的工程我們寧可不干。”正因為劉澤洪堅持這種“良心工程”,使得很多國家爭先恐后想要與中國合作,國家電網先后與菲律賓、葡萄牙、澳大利亞、希臘、俄羅斯等國合作,開始了特高壓輸電的全球布局。隨著近些年中國大力發展特高壓直流技術,我國在直流技術的工程經驗和研究成果方面,目前已在世界高壓直流發展領域占據了制高點。很多西方國家都派出工程師前來學習甚至直接購買中國的技術,國際標準組織前幾年也邀請中國制定國際性的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標準。
迄今為止,中國不僅是世界唯一實現特高壓大規模商業運營的國家,也在這個領域全方位實現了“中國引領”,成為制定標準的國家。“特高壓原來沒有國際標準,±800kV直流、1000kV交流的標準都是我們國家制定的,國際上也采納了。”劉澤洪自豪地介紹道,在特高壓技術領域,我國制定的國際標準有14項,國家標準有50項,行業標準有73項,這意味著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所有國家如果想把自己的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和設備放在國際市場上出口,就必須遵守中國制定的技術標準。
在2020年的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承諾體現出一個大國的責任與擔當,而切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能源行業自然承擔著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
“清潔能源變為電力輸送就離不開特高壓。如果沒有特高壓技術,全球能源互聯網是想都不敢想的。”劉澤洪表示,特高壓不僅是新的輸電技術,更是新的資源配置平臺、新的低碳發展道路。它肩負著能源轉型和永續供給、清潔低碳和綠色發展、創新驅動和民族復興、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等多重使命。就連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坦承,中國特高壓技術對可再生能源發展至關重要,全球能源互聯網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全球包容性增長的關鍵。
在特高壓技術的研究之路上,劉澤洪從零開始埋頭苦干,不斷突破一道道封鎖線,從理論基礎到工程實踐,從國內市場到國際舞臺,從白手起家到國之重器,從仰人鼻息到萬眾矚目,從“摸著石頭過河”的艱難探索到最終挺起腰桿走上康莊大道,一步一步直至領跑世界的位置,他用耕耘和汗水將這條科技創新之路走通、夯實,并且傳承下去。
2021年,年滿60歲的劉澤洪卸任了國家電網副總經理的職務,但他的“特高壓強國夢”還在延續著:“今后肯定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希望年輕的同事們要敢于創新,善于創新,在保證工程質量安全的前提下,不斷用技術創新的路子來解決遇到的新問題。”
驀然回首,電力發展成為中國綜合國力發展的一個縮影。劉澤洪一路走來,見證了中國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全過程。40多年來風雨兼程,他的“電力強國夢”在心中一直熠熠發光。而在未來的日子里,一批又一批中國電力人薪火相傳,繼續向前,用他們的雄心和實力發光發電,照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之路。
專家簡介
劉澤洪,高電壓工程技術與裝備專家。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原副總經理、黨組成員。曾先后歷任國家電網公司特高壓部副主任、直流建設部主任、總經理助理。為實現電力大容量遠距離輸送、設備自主化和電網靈活可控的戰略目標,系統開展了超/特高壓輸電關鍵技術攻關、核心裝備研發和重大工程建設。主持建成準東—皖南±1100kV特高壓直流示范工程,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主持±800kV特高壓換流變壓器等“卡脖子”設備研發,填補國內空白;主持高電壓工程管理創新,提出重大創新型高電壓工程新的管理思想和建設模式。成果促進了“西電東送”戰略實施和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在傳統電網中融入了新型輸電模式,為我國高電壓工程技術和管理步入世界前列作出了系統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