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大學生擔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責任和使命,是中國精神的傳承者、踐行者。在職業本科院校教育工作過程中,落實對大學生中國精神的培育,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
一、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基本內涵
新時代中國精神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實踐與歷史實踐中總結并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核心以及重要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各項事業的強大精神動力。從其基本內涵來看,包括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改革創新、自強不息等富有正能量的內容。長期以來,中國精神激勵著全國各民族人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在共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過程中取得了輝煌成就。如今,人民生活得到了全面提升、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全面改善,這些都是全國人民踐行中國精神的偉大成果。當代大學生是推動國家各項事業發展與進步的重要儲備力量,做好他們的思想教育工作,培養大學生富有中國精神,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賦予高校的重要職責。因此,作為職業本科院校,必須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角度出發,全面落實好對大學生中國精神的培育工作。
二、培育大學生中國精神的重要意義
職業本科院校深化落實大學生中國精神的培育,對大學生的長遠發展與成長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可以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傳統文化、歷史智慧以及價值觀念等多方面內容的系統性教學,可以逐漸培育大學生養成仁愛、誠信、勤勞等美好品質,為其在將來的社會生活中提供人生導向和行為準則。進而樹立起愛國、愛人、愛家的端正價值觀念,最終能夠正確的看待道德與倫理問題,從而獲得人生處世問題的正確指引。其次,助力大學生建立自信心,形成深刻的身份認同。高校通過開展“四史”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可以讓大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中國精神內核,從而形成深刻的身份認同感,時刻以作為一名中國人而感到自豪,進而樹立起自信心。這種認同感和自信可以有效的激發起學生的創新力和內動力,有助于他們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實現更好的更長遠的發展。最后,引導大學生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中國精神包含著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作為高校,必須將培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責任意識為重要內容。使他們將個人的前途命運系于國家前途命運當中,進而能夠積極主動的去參與社會活動、關心社會問題,并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大學生中國精神培育的建議
職業本科院校的育人目的主要是為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輸送人才。為此,要以中國精神為重要內容落實到教育教學工作當中,努力培育大學生富有中國精神。
一方面,要重視中國精神的培育。深刻把握中國精神的實質與內涵,建立專職的中國精神培育領導小組,對相關內容納入到學校的課程體系當中,保證中國精神培育的系統性、完整性與連貫性。另一方面,要積極利用校園各類宣傳資源,做好中國精神的培育氛圍營造工作。如在校園網站上分享紅色故事、勞模故事,開辟研討專欄,讓學生可以自由發言討論,形成相互學習交流的良好氛圍。也可以利用傳統的板報、宣傳欄、電子屏等方式,制定宣傳海報、宣傳標語等,讓學生可以潛移默化的受到中國精神的熏陶和培育。最后一方面,要積極組織開展各類中國精神培育實踐活動。不能僅靠書本上的知識講授,還要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加深對大學生中國精神的培育和養成。如利用當地紅色資源,組織學生參觀紅色主題文化紀念館、參加烈士陵園掃墓祭奠活動、開展中國精神主題演講活動等等。并保證各項活動的長效性開展,形成獨屬于本校的中國精神培育特色品牌活動。(作者系湖南軟件職業技術大學 廖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