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4億中國人的飯碗如何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在億萬農民群眾和全國農業農村系統廣大干部職工的身上,我們找到了答案。
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以辛勤的勞作問土地要收成;他們緊盯“種子“與“耕地”,成為保障糧食安全最忠誠的“衛士“;他們愛思考、敢創新,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等方面上作出突出貢獻;他們飽含深情,投入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事業之中……
唯有敬重,能夠慰藉奉獻者。高級農藝師、碩士生導師、全國農業農村勞動模范、中國百強鄉土人才、民盟湖北省委農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最美退役軍人“荊楚楷模”、仙桃市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常務副會長、仙桃市關愛退役軍人協會副會長、科創中國湖北中心站聯絡員、仙桃市科技特派員……眾多的頭銜和榮譽是一位農民18年間無數次汗水凝結的勛章。
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怎么能從一名普通農民人蝶變成全國農業農村勞動模范?走近王衛斌,不僅讓人感嘆,中國人的堅韌與不屈、湖北人的剛毅與大愛,都能從他身上找到縮影。
昔日戎裝衛土疆 今朝解甲志猶剛
初見王衛斌,就不禁被他雷厲風行的作風,以及洪亮有穿透力的聲音所深深吸引,更為這位有著碩士生導師稱號的農業專家,感到好奇。他站、坐、行,無一不顯示出其挺拔姿態,當被問及是否在部隊服役過時,這位農業專家爽朗地笑了:“那是一段對我一生都有重要影響的軍旅生涯!包括現在管理企業,也能將部隊的智慧和現代企業的人性化管理相結合,打造出了一支無愧于黨和人民的糧倉守護者。”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受家庭影響,少年時的王衛斌心中便有一個理想——到軍營去吃苦,到部隊去保家衛國。1986年,他應征入伍云南武警總隊。服役期間,正值部隊開荒種樹,王衛斌和戰友們用了近半年時間,用鋤頭和釘鎬一鋤頭一釘鎬在山上刨出100多畝地,種上蘋果樹。期間,部隊邀請一位大學教授做技術指導,讓農村娃王衛斌第一次感覺到知識的力量。“軍旅經歷是我一輩子難忘的經歷,他常說,穿上軍裝,我們是祖國的長城;卸下軍甲,我們要做百姓糧倉的守護者。”
一日穿軍裝,一世存軍魂。退役后,王衛斌從事保衛工作,利用空余時間準備高考。第一年,他考上了成人教育專科。“我想,既然能考上成人教育專科,為什么不試試考全日制本科呢?”
王衛斌朝著“大學夢”一步一步邁進,他說:“面對困難,我就想起在部隊種果樹的經歷。我親身體會到,努力和堅持或許暫時看不到成績,但總會有希望。”他連續報考,終于考上了鄭州工學院全日制本科。
41歲那年,王衛斌又考上了華中農業大學在職研究生。2013年,他被華中農業大學聘為農藥學講師。2006年至2019年,他連續13年成為華中農業大學“優秀校外輔導員”。
為了繼續深耕農學專業,王衛斌還參與編寫了《油菜根腫病的診斷與防治》《水稻綠色防控要點》,其參與的相關課題獲評省級科研二等獎,他個人被評為優秀科研工作者。王衛斌說,作為一名退伍軍人,寧可悲壯地失敗,也不想窩囊地消沉。201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受仙桃市郭河鎮中嶺村村組代表的邀請,王衛斌到中嶺村走訪調研,看到是傳統的種植模式,辛勤的勞作農民,低下的收入。自小在農村長大的他,深知農民種田的辛苦,為了幫助當地農村產業調整,農民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他放棄大學科研助理崗位和城市優越的生活環境,選擇扎根中嶺村,開始琢磨新的種田模式,他想,要是引進新的種植模式,既能為農民增產,又能節省農民種田成本和勞動力!
創業潮興惠野鄉 初心矢志富農桑
“農田作業聯系千家萬戶,是服務老百姓的,這和我入伍的初心是一樣的。”王衛斌說,“帶動老百姓致富增收,做老百姓身邊的“頭雁”助力鄉村振興,對我來說特別有成就感。”
懷抱這一初心,2014年開始,在有關部門關心指導下,王衛斌相繼創建了仙桃市河堤岸生態牧業有限公司、仙桃市自然源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仙桃市村旮旯家庭農場。創業初王衛斌便始終遵循“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以提高農業現代化程度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致力于仙桃稻米品質產量提升,推廣生態低碳高效種養模式,讓每畝產值過萬,帶富更多百姓,助力鄉村振興。
憑借一股“為國為民”的闖勁,企業逐步壯大,其服務業態已形成“稻+再+鴨”綠色高效種養模式,給當地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百花齊放春滿園,鄉村振興意繾綣。王衛斌深知,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正做到了鄉村振興。他是這么想的更是這么做的。為進一步增強廣大農民的科技種田意識,提升農業產值,王衛斌積極推廣生態綜合低碳高效種養技術,定期組織農戶參觀學習,邀請專家為農民進行輔導,不斷宣傳農業新技術和農業科技新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百姓富裕。
時至今日,王衛斌累計組織技術培訓講座200多場次,培訓農戶20000人左右,轉化高校院所涉農科研成果27項,幫助解決農戶實際生產問題167項,公司與合作社吸納農戶35名農戶就業,帶動117戶創收,累計為農戶增收3000萬元以上,培養大學生200余人,其中博士生5人,碩士研究生23人,培育挖掘鄉土人才30余人,10人取得中級職稱。其中一人獲2023年全國神內科教推廣獎。
多年來,為了帶動更多人實現致富增收,輻射到更多農戶。王衛斌聯合華中農業大學依托公司與合作社創建了湖北省第一家科技小院-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
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通過黨建引領,常態化舉辦科普講座、技術培訓等系列活動,推廣生態低碳高效種養新技術,這些新技術不僅提高了當地農戶的種植水平和收入,為農業科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技興農小院忙 授業傳經賦智強
山河披錦繡,盛世寫華章。“科技小院是新時代高校院所連接農業生產一線的主要橋梁和紐帶,是農業科技工作者的驛站,也是返鄉創業知識青年的家。
科技小院作為科研院所、高校專家服務農業農村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多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是農民的田間知識寶庫,讓農民能夠毫無門檻、不受時空限制且無需費用地接觸與運用最新農業科研成果,為糧食產量的提升注入強大動力。對于科研人員而言,這片土地則成為他們大膽實踐科研構想的廣闊舞臺,有力地推動科研成果加速落地轉化。
作為現代農業科技技術推廣的橋頭堡,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已經躋身全國科技小院前列,并于 2022 年榮獲 “中國最美科技小院” 的殊榮。其農產品豐富多樣,涵蓋水稻、玉米、雞、鴨、大球蓋菇等。憑借科技之力,小院不僅實現了作物產量的顯著增長,更在種養殖環境優化方面取得卓越成效,將作物品質提升至全新高度,成功打造出極具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 “村旮旯”
小院種植的生態大米遵循綠色理念,不施化肥與農藥,在市場上收獲極佳反饋,呈現供不應求的良好態勢,價格高達10元/斤。稻田中養殖的生態鴨秉持品質至上原則,以糧食及田間雜草昆蟲為食,且養殖數量經過科學規劃,每畝22至25只,歷經180天以上的散養方可出欄。如此養殖出的鴨子肉質鮮嫩、口感鮮美,售價達150元/只。“科學的配比至關重要,既能確保鴨子不影響水稻生長,又能促使二者協同發展,實現水稻與鴨子生長同步,共同提升品質。”
玉米地里套養土雞亦采用相似模式,土雞養殖周期更長,需超365天方可上市。這種遵循雞鴨自然生長規律的養殖模式,充分保障了雞鴨肉的絕佳口感,不過也限制了大規模養殖與銷售的規模。“我們通常不會集中于同一時間大批量銷售,而是每日接收新訂單,銷售一部分后再孵化一部分,以此保障良性循環。始終將品質放在首位,隨后著力推廣品牌,方能贏得大眾對品牌的認可。”
往昔,農戶每畝水稻收入僅寥寥數百元,如今在科技小院的引領下,收入增長超10倍。已有117戶農戶受其帶動,年均收入增加2萬元,累計為農戶增收超3000萬元。
“看到農民朋友們因為掌握了新技術而喜獲豐收,我們比誰都高興。”王衛斌感慨地說,“科技小院的存在,就是為了讓農業更加高效、農民更加富裕、農村更加美麗。”湖北再生稻科技小院,用生動真實的故事詮釋了科技賦能三農的深刻內涵。在這里,科技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它像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著農業現代化的車輪滾滾向前,讓希望的田野上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頭雁要不斷發展壯大產業,發揮好孵化帶動作用,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才能真正實現‘頭雁’領航,‘雁陣’齊飛。
從一名退役老兵到全國農村勞動勞模,王衛斌依靠的是內心深處矢志不渝的軍人品質——百折不撓、忠誠堅貞、誠實守信……正是這股力量,讓他突破了一個又一個的極限,收獲了一個又一個的榮譽。
如今,鄉村振興鼓點已響,以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為主導的興農、富農、強農戰略不斷推進,鄉村正煥發生機,美好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