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記憶與文化精髓。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的結合,不僅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新路徑,也為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遺,這一蘊含豐富歷史信息與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化遺產,如同一座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與情感。而旅游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其文化內涵的提升與產品質量的優化,離不開對非遺資源的深度挖掘與有效利用。將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相融合,不僅有助于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與吸引力,更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與社會關注。
一.拓寬產業發展體系
在國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引領下,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的融合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非遺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近年來,國家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的融合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有超過30個省份出臺了非遺保護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專項規劃或實施意見,明確了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通過建立非遺保護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協調機制,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產業發展新格局,為非遺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非遺旅游產品的創新上,各地紛紛依托自身豐富的非遺資源,開發出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非遺旅游產品,如非遺體驗游、非遺研學游、非遺節慶游等,深受游客喜愛。據統計,2023年全國非遺旅游項目數量較2020年增長了近50%,游客滿意度高達90%以上。同時,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非遺旅游產品的宣傳與推廣力度不斷加強,市場拓展成效顯著。2023年,通過線上平臺預訂非遺旅游產品的游客占比達到40%以上,較2020年增長了近一倍。
在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領域,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同樣至關重要。各地紛紛加強非遺傳承人的培養與扶持力度,通過設立非遺傳承人工作室、開展非遺技藝培訓等方式,吸引和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非遺傳承人隊伍。同時,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對非遺資源進行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如建立非遺數據庫、開發非遺AR/VR體驗項目等,讓非遺文化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在游客面前。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有超過100所高校開設了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相關的專業課程,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此外,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非遺資源進行數字化保護和傳承,如建立非遺數據庫、開發非遺AR/VR體驗項目等。據統計,2023年全國非遺數字化項目數量已超過500個,累計吸引游客超過1億人次。
二.打造多元發展路徑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的融合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為例,該州充分利用豐富的非遺資源,大力發展非遺旅游,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更促進了鄉村文化的振興與傳承。2023年,該州非遺旅游收入占鄉村旅游總收入的比重超過30%,帶動就業人數超過10萬人。
依托非遺資源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推動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深入挖掘非遺文化內涵與元素,將其與創意設計相結合,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文創產品。這些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受到追捧,還遠銷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展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如蘇州刺繡、景德鎮陶瓷等非遺文創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受到追捧,還遠銷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據統計,2023年全國非遺文創產品銷售額超過500億元,同比增長近30%。
將非遺保護與紅色旅游資源相結合,打造具有紅色文化特色的非遺旅游產品,是近年來非遺旅游產業發展的新趨勢。通過展示革命歷史時期的非遺技藝與民俗風情,讓游客在游覽紅色景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如井岡山地區的紅色非遺旅游線路,通過展示革命歷史時期的非遺技藝和民俗風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體驗。2023年,井岡山地區非遺紅色旅游接待人數超過500萬人次,同比增長近20%。
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的融合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升非遺旅游的智能化水平。如建立非遺旅游大數據平臺、開發非遺旅游APP等,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旅游服務體驗。
盡管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的融合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方面,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的矛盾日益凸顯,如何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非遺傳承人的短缺與旅游產品的同質化現象也制約了非遺旅游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文旅融合是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融合發展的新篇章。通過拓寬產業發展體系與打造多元發展路徑,續寫非遺保護與旅游產業發展的輝煌成就。未來,還應加強非遺保護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非遺保護機制;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與扶持力度,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非遺事業;創新非遺旅游產品,提升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力;加強非遺旅游產業的智能化建設,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與滿意度。拓寬文旅融合半徑,應繼續深化文旅融合,推動非遺旅游產業的創新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更大力量。努力平衡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讓非遺文化在旅游產業的繁榮發展中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湖南工商大學 曹露浩
(基金項目)中國商業統計學會2024年度規劃課題“數字文化產業協同融合的多模態理路研究”(2024STZD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