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古蜀道,半部華夏史。”“交樹交印”制度是干部變動交接在生態保護領域最早運用的成功案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完善和落實領導干部任期制,健全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變動交接制度。”這一論斷,充分表明了“交接制度”是生態文明領域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對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在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古蜀道翠云廊段,有一片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長、數量最多的古代人工栽植驛道古柏群,被譽為“蜀道靈魂”“世界奇觀”。現有古柏7778株,平均樹齡1050年。其中最高樹齡達2300年,全世界僅此一株。
翠云廊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夠延續得這么久、保護得這么好,得益于明代開始頒布實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樹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襲至今、相習成風,更得益于當地百姓世代共同守護。從歷史文化傳承的高度深刻揭示了翠云廊千年生態文明接續發展的內在機理,生動闡釋了健全領導干部變動交接制度的重大意義。這啟示我們,抓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執行,同時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依托新質生產力賦能作用,鞏固和發展好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明正德年間,劍州州官李璧號令全州人民在古蜀道上大量種植柏樹,并頒布了植樹、護樹制度。所謂“官民相禁剪伐”制度,是指禁止官員和百姓隨意砍伐樹木的管理制度,該制度要求官員和百姓共同遵守,無論誰違反制度規定,都須受到懲處。而“交樹交印”制度是指地方官員在新官和舊官交接任時,新舊官員要相互清點古柏數量、核查古柏存活及生長等狀況,旨在對官員們進行政績考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交樹交印”制度,就是古代的“離任審計”,蘊含著生態環境保護的古老智慧。“交樹交印”歷經500余年,始終以劍州地域內蜀道古柏為交接對象,將古柏數量以及生長狀況、管護情況等作為交接事項。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交樹交印”制度向世人生動詮釋了潛績和顯績的內在統一。“潛”與“顯”是對立統一的,“潛”是“顯”的基礎,“顯”是“潛”的結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像保護古樹名木這類的工作就是不顯山露水、做長期性鋪墊的,不可能立竿見影、馬上見效,是不折不扣的“潛績”。如果沒有“官民相禁剪伐”“交樹交印”等制度的堅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守護,哪有翠云廊“三百長程十萬樹”的景致;如果沒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就沒有我國在全球率先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縮減”的綠色奇跡。黨員干部應從“交樹交印”制度中學會正確處理“潛績”與“顯績”的辯證關系,發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既要做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后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努力創造經得起歷史、實踐和人民檢驗的業績。
近年來,廣元市、劍閣縣大力傳承和弘揚“交樹交印”古制,拓展運用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廣泛民意基礎和地方治理特色的制度,推出《廣元市林長離任交接管理辦法》《關于進一步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十九條措施》《廣元市劍門蜀道保護條例》等規定,將歷史上植柏護柏形成的經驗上升為制度機制,推動愛樹護樹成為干部群眾的共識。翠云廊古柏“離任交接”制度發展至今,已不是簡單統計樹木數量變化,而是更注重轄區內古柏的綜合狀態,古柏保護離任交接內容已擴大為管護范圍、古柏數量、生長狀況和履職情況等。古柏離任交接制度和“一樹一檔”掛牌保護、“一樹一人”日常巡護、“一樹一策”科學救護等制度,讓古樹名木保護有了更堅實的支撐。
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交接制度”更應該從干部離任交接向全民拓展,讓每個人都成為生態文明的踐行者、推動者。為此,要從“官民相禁剪伐”“交樹交印”古制中進一步挖掘和生態文明的現代性意義,充分發揮良法善治的力量,匯聚起全民行動的合力,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本文系廣元蜀道文化研究中心專項課題“廣元蜀道文化保護傳承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互動共進研究”(項目編號:SDZX24GJ013);“機理·路徑·模式:新質生產力賦能蜀道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項目編號:SDZX24ZD0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張厚美、張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