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學通過對古代經典的整理、校勘、翻譯、義理闡釋與思想研究,為我們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古典學學科建設務必與國家的文明傳統以及文明關切緊密相連、深度交融。在中國構建古典學體系,應以中華文明自身深厚傳統為根基,筑牢立足之本,還需秉持開闊視野與前瞻眼光,打造面向世界、著眼未來的“大古典學”,彰顯中華文明底蘊與時代擔當。
我國民族語言資源豐富,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阿爾泰語系語言分布地域廣泛,從我國北方草原地帶、新疆地區,延伸至蒙古國、中亞各國乃至俄羅斯西伯利亞等廣袤區域,橫跨歐亞大陸。歷史上,沿著絲綢之路等商貿、文化交流通道,操阿爾泰語系語言的各民族頻繁與周邊群體互動,如突厥人曾在中亞建立汗國,開展貿易、文化傳播;蒙古國曾橫跨歐亞大陸,促進了人員往來、物資交換、技術傳播,同時也傳播了語言與文化思想。在這片遼闊土地上,多樣文明深度交融、相互影響,形成了復雜共生關系。
古典學以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研究為傳統核心,探究西方古代經典文本、歷史、哲學、藝術等諸多層面,看似與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遙遠,實則不然,特別是獨屬于我國的各種阿爾泰語系語言。從絲綢之路視角看,古代東西方貿易紐帶串聯起羅馬帝國、波斯帝國與我們中國,貿易交流的同時,語言及文化的溝通傳播也在悄然發生,我國阿爾泰語系語言或參與其中,或受到間接影響。在中世紀之后的學術脈絡中,西方古典學知識體系東漸,與阿爾泰語系語言接觸碰撞,比如傳教士帶來書寫傳統和學術范式,影響了各民族對自身語言文化的記錄整理。同時西方學界對東方的研究也逐漸涉足阿爾泰語系語言,這也激發了各民族學者對自身古典傳承的研究,比如我國對古代突厥碑銘文獻的解讀借鑒了西方語文學方法,挖掘了我國古老游牧文化內涵,二者在知識內容及研究范式上互相交融和借鑒。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我國阿爾泰語系語言及其文化是有機組成部分。融合古典學視角,一方面深挖阿爾泰語系語言中語音、詞匯及語法的歷時演變,闡釋各民族口傳史詩等文化結晶,溯源游牧、漁獵等文明形態在華夏大地的成長發展脈絡,補充完善中華文明起源的拼圖。如蒙古族長調、滿族說部背后蘊含獨特精神世界、歷史記憶,充實中華傳統文化寶庫,凸顯底蘊深厚。另一方面,以開放胸懷引入古典學嚴謹考據以及跨文化比較等方法,打破學科壁壘,提升我國阿爾泰語系語言研究水準,還能立足中國文化根基,向世界分享研究成果,展示中華文明的包容兼收、與時俱進,在全球文明對話場域中,主動搭建跨文明理解橋梁,為人類多元文明和諧共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踐行時代擔當。
古典學承載西方古代文明精髓,阿爾泰語系蘊藏北亞、中亞等東方獨特文明基因。將二者研究結合,打破東西文明隔閡,挖掘絲綢之路、民族遷徙浪潮下隱藏的文化交流印記,無論是詞匯借代、文化意象傳播,還是文學體裁影響,都是文明互動實證。站在全球視野,梳理兩種文化體系從古代偶然邂逅到近現代深度接觸的歷程,以平等尊重姿態對待差異,提煉共通人文價值,為解決當下文明沖突、文化偏見提供范例,讓世界看到不同文明在碰撞交融中相互滋養、攜手進步的可能,邁向美美與共、文明互鑒新境界。
基于已有研究,古典學與阿爾泰語系語言研究的融合可以從研究方法、文獻資料共享以及文化交流傳播三個方面展開。
研究方法方面,阿爾泰語系語言的研究可以借鑒古典學方法。古典學在研究古希臘、古羅馬文獻時,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語文學方法,如對文本的校勘、注釋、詞匯語義分析等。阿爾泰語系語言研究可以借鑒這些方法,對古代阿爾泰語系民族的文獻、碑銘等進行更為細致準確的解讀。古代突厥碑銘如闕特勤碑、暾欲谷碑等是研究古代突厥語和突厥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學者們運用古典學的語文學方法,通過對文字的考釋、語法的分析以及文本的復原來準確解讀,如通過對比突厥碑銘與粟特語等其他中亞古文字來確定突厥碑銘中一些詞匯的準確含義。這不僅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突厥語的詞匯和語法,還能通過碑銘內容揭示古代突厥人的政治、軍事、文化觀念。同時,這些研究成果對于理解古代歐亞大陸北部的民族遷徙、文化交流等歷史進程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展現了阿爾泰語系語言研究與古典學在歷史文化研究中的緊密結合。
歷史學可以為阿爾泰語系語言研究提供歷史背景和文化語境,幫助理解語言演變的社會歷史原因。考古學則能通過出土文物、遺址等實物資料,為語言研究提供物質文化方面的證據。例如,結合考古發現的古代阿爾泰語系民族的居住遺址、生產工具等,以及相應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來探討語言的傳播、分化和融合。同時,參考古典學中對古代地中海地區文明的歷史學和考古學研究方法與成果,如通過對古希臘、古羅馬城市遺址和文物的研究,來理解當時的語言使用和文化交流情況,為阿爾泰語系語言與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鑒。
文獻資料共享方面,加強對阿爾泰語系各民族古代文獻的收集、整理、翻譯和出版工作,建立全面的文獻數據庫,為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料基礎。這些文獻包括歷史典籍、文學作品、宗教文獻、碑銘墓志等,通過對它們的系統整理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阿爾泰語系語言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內涵。將阿爾泰語系文獻與其他文化的古典文獻進行比較研究,尋找文化交流和相互影響的線索。《蒙古秘史》是蒙古學研究的一部重要文獻,它記錄了蒙古民族早期的歷史、文化、社會等諸多方面。在研究《蒙古秘史》時,將其與其他古典文獻進行對比,一方面,借鑒古典學對歷史文獻的分析方法,梳理《蒙古秘史》的文本結構、敘事方式等;另一方面,將其中的記載與周邊地區的古典文獻互相對照,如漢族歷史典籍《元史》、波斯等中亞地區有關蒙古帝國的記載如拉施特《史集》等。這種跨文獻的研究方式有助于更加全面、準確地還原蒙古早期歷史,也能夠凸顯蒙古文化在歐亞大陸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交流傳播方面,絲綢之路是古代歐亞大陸重要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通道,阿爾泰語系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交流現象,有助于揭示阿爾泰語系語言與其他語言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例如,探討漢語、波斯語、阿拉伯語等語言對阿爾泰語系語言的詞匯借用,以及阿爾泰語系語言對周邊語言的影響,同時關注古典學中對古代地中海地區與東方文化交流的研究成果,如古希臘文化與波斯、印度等文化的交流,從中尋找相似性和差異性,更好地理解歐亞大陸文化交流的全貌和規律。在清朝時期,滿語作為官方語言留下了大量文獻,包括檔案、翻譯作品等。在研究滿語和滿族文化時,學者們關注到滿語中的外來詞匯,特別是與宗教、文化交流相關的詞匯。例如,滿語吸收了很多漢語詞匯以及通過漢語轉借的與佛教有關的梵語詞匯,運用古典學對梵語等古代語言的研究成果,可以追蹤這些詞匯的源頭和演變路徑,這有助于理解滿-通古斯語族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這種研究揭示了阿爾泰語系語言在與其他文化接觸過程中,語言本身以及背后文化觀念的變化,體現了古典學與阿爾泰語系語言研究結合在文化傳播研究方面的價值。
挖掘古代經典文化價值有著關鍵的意義。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中,文化的交流互鑒是重要的環節。古典學所涉及的對傳統經典文獻、古代智慧等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們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營養,去開展跨文化的溝通與交流。
古典學與阿爾泰語系民族語研究融合意義深遠。于學術層面,既能運用古典學成熟方法追溯民族語歷史演變、明晰親屬關系,又借跨學科整合,打破學科壁壘,創新理論方法,拓展研究視野。在文化維度,深挖語言蘊含文化內涵,探尋文明起源與交流脈絡,豐富對歐亞大陸文明拼圖認知,彰顯中華文明地位。同時,利于民族文化傳承,增強自豪感,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際上,促進跨國文化交流互鑒,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重要價值。(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潘奧)